教育,赢在体育——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未来

2017/8/14 14:51:13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国民体质尤其是青少年体质状况却背道而驰,不断下滑。与西方国家青少年体质状况差距逐渐拉大,给国家安全带来重大隐患,中国的班级体育教学是120多年前由基督教青年会引入到天津教会学校。正像胡小明教授指出的那样:“中国古代无体育,近代不科学,现代缺理论”,是指没有完整实践与理论体系。学校、家长重文轻体,中考和高考评价体系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中国学生体质出现连续30多年下降!部分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校长不重视体育,很多学校没有开足开齐体育课,很多课是在“放羊”状态,100多年前,南开大学创始人、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提出:“不懂体育者,不可以当校长。”但是当前,不懂体育和“懂”但是不作为者还是很多,中共中央7号文件颁布十周年了,文件提出的“用五年时间,根本改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目标没有实现,说明了问题还是很严重的。

非常高兴的看到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修订再次强调了运动负荷,并提出体育课运动密度应达到75%以上,平均心率应达到140-160次/分钟,这是学校体育界拨乱反正的结果。经过多年的探索,中国学校体育界终于明白体育课堂是解决学生体质问题的主渠道,因为,只有学校体育课才是体育教师能控制的课程时间,体育课的运动负荷上去了,学生的体能水平才能提高,如果连体育课都上不好,其它的活动质量就可想而知。

那欧美国家是如何重视青少年体育教育的呢?

欧美国家的家长很清楚,孩子们的较量,最终是综合能力的较量,而一个强壮的体魄,是所有成功的基础。运动是每位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是伊顿公学,伊顿公学是英国一座古老的学府,由亨利六世于1440年创办,伊顿公学被公认为是英国最好的中学,这里曾经造就了20位英国首相,在伊顿公学体育课时间占学生课时的一半,英国陆军元帅威灵顿公爵,曾经在滑铁卢战役胜利后说过这么一句话:“滑铁卢战役取胜于伊顿公学的运动场上。”

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近10年,党和国家非常重视青少年体育,出台了一系列的重要文件,如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7号文件开始,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强化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到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到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表明学校体育是健康中国的重要抓手,是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学校体育工作蕴含着健康与教育两大国家战略,是两项工作的重要结合点,也是学校体育的时代价值所在。如何对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所涉及到的各项健康指标,考验着学校体育的发展思路与实践路径。近10年来是国家高层领导最重视学校体育的黄金时期,如何趁势而上,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至关重要!

学校体育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在不同生命阶段发展不同的体能,在各个发育的敏感期科学锻炼身体,学生一旦错过黄金敏感期,即使再努力也只能事倍功半,一旦错过,不可重来。

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

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针对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以智慧体育课堂和运动场、智能手环为载体、云平台为支撑、大数据分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真实的、密度强度可视化视频监控系统,聚焦学生体育课的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研发基于智能手环的校园感知系统,推进大数据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和研究,用数据说话,让体育课告别“放羊”行为,让新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伴随着新课程标准量化指标“落地”体育课堂。

  返回列表